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27浏览次数:47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应用国际研讨会
 
    由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以及南开大学共同主办的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应用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8月15日至16日在天津召开。会议围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进展及“2+26”城市源解析工作等展开研讨。会议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方面的成果,交流了国内外当前源解析技术的最新学术进展,探讨了源解析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管理需求和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源解析工作及源解析业务化提供技术支撑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贺克斌教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研究员,以及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Armistead G. Russell教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Philip K. Hopke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美国密歇根理工学院、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国内外数十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共计100余人与会研讨。
    南开大学云顶4008集团官网副院长冯银厂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南开大学云顶4008集团官网朱坦教授, 生态环境部大气处逯世泽处长和天津市环保局大气处杨勇处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生态环境部大气处逯世泽处长就当前国家的污染形式、源解析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任务做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及应用国际研讨会能够切实的为当前环保部源解析工作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法并能解决当前源解析所面临的问题。
    贺克斌院士、张远航院士、Russell教授、冯银厂教授、Hopke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排放清单技术的发展及在源解析中的应用》, 《多技术融合的大气污染源解析》,《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Oxidative Potential with Optimized Source Profiles》,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Apportionment Models for Air Quality Data》的大会特邀报告,分别从“受体模型”、“空气质量模型”、“源清单技术”等不同方面阐述了各种源解析方法的历史、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不同源解析方法的特点。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美国密歇根理工学院的胡敏教授、郑玫教授、高健研究员、王格慧教授、王体健教授、毛洪钧教授、Shiliang Wu教授等各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分成两个会场共作口头报告20余场,分享了当前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的最新学术与应用成果,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研究员介绍了当前我国源解析工作的进展,并从管理需求的角度对源解析技术和方法提出了要求。柴发合研究员主持了“2+26”城市源解析工作的专题讨论,来自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的刘宝献副主任、陈魁副主任等各城市源解析工作负责人介绍了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源解析工作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就各城市源解析工作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看法,为各地的源解析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